送“上天”的天大种子,何时“入地”?
把天大的种子“送上天”
在太空遨游过后
可以吸收多大能量?
小天和大家一样好奇
一起来看看
种子为何能“上天”?
天大又何以让其“入地”?
图源:新华社
2024年10月11日
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
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
——实践十九号卫星
卫星搭载的相关植物种子也同步回收
其中包括天津大学荒漠化生态修复课题组
刘庭风教授交付的太空种子
分别是:四合木13克、霸王74.3克、
沙冬青129克,共计213.2克
2024年11月8日,“实践十九号卫星阿拉善盟载荷交付仪式”在内蒙古阿拉善科技局举行
为何要“上天”?
四合木、霸王、沙冬青
为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其中,四合木为蒺藜科落叶小灌木
为中国特有古地中海孑遗单种属植物
曾经是海洋沿岸的抗盐碱植物
具有很强的耐盐碱性
随着沧海桑田,地质变化
四合木已成为荒漠化地区的建群种之一
属于强旱生植物
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残遗濒危珍稀植物
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和“大熊猫”
目前,我国的五类困难立地中
荒漠化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和沿海盐碱地
可以作为四合木种子的试验场地
这两类困难立地种植资源匮乏
需要大量树种
但是,由于四合木濒危珍稀
属于国家级保护植物
采种扩繁工作面临保护与修复的矛盾
而太空育种变异多、变幅大
能产生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基因变异
于是课题组研究
尝试通过太空辐射诱导
激活四合木基因中耐盐碱的片段
这对沿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何时能“入地”?
2024年11月9日
刘庭风教授与天津林学专家
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与内蒙古林学会
开展四合木专题研讨会
旨在尽快建立
由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基地
多家单位合作研究的模式
加快研究进程
布署2025年开春的种子发芽实验
刘庭风教授表示
四合木太空育种研究将从
形态变化、生长变化、习性变化、
繁殖变化、基因变化、生态修复应用、
新种质对保护区原生种质影响风险等
七个方面开展
在繁殖方面
计划在四年性成熟期时
选育出第一代抗性种质
同时可以做无性繁殖
扩大种质繁育
本次太空育种计划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刘庭风教授主持。刘教授自2009年受中组部委派至内蒙古西部沙漠城市乌海挂职之后,开始深入荒漠化生态修复的研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研究生。
据航天部门消息及科研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太空育种以农业生产目的用途的植物种子为主,其次为中药生产或少数的园艺花卉,天津大学选送的以生态修复为目的植物种子尚属首次,意义重大。这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
小小一粒种子
连着“国之大者”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被天大人送上太空的种子
终有一日会破土而出
在荒漠上洒下片片绿荫
素材来源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编辑 / 梁绍楠 薛子易
底图制作 / 高玉珠 洪秀京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